查看原文
其他

参加学术会议有什么用?

刀熊 语言生活研究 2021-09-20

本文以北美学术圈为背景,和大家讨论一下“the why question”——为什么美国有大量学者每年即便再忙也要去至少参加一到两次学术会议呢?(有些学者一年会参加四五次甚至更多)学者们除了可以借机去各地travel一下,可以在CV上多上一两笔的简历内容,还为了哪些原因要去参加学术会议呢?根据我近年粗浅的体会,去参加学术会议至少有这么几个用途:


 

01

促进自己的论文成型

这个被我放在第一位,我感觉常常是资深学者们参加会议最常见的理由。写过学术论文的人都知道写paper是件多么消耗体力、脑力、耐力的活儿,做research最兴奋的点往往都在前半段,比如琢磨一个新研究的题目、设计整个研究过程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联系受访者和做访谈,甚至数据到手非常期待地run一下preliminary analysis(跑分析数据)...... 这些,对于一个真心享受做研究的人来说,都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可以满足创造力和好奇心的过程,几乎可以持续刺激一个科研人脑中的多巴胺分泌。

然而到了数据到手、结果也分析出来没有悬念的时候,落笔成文这件事就开启了一个自己跟自己死磕的过程,有时候它变得如此漫长,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时静下心一个人的思考、关上门没完没了地码字、反复地修改和推敲词句和结构,这个过程自然就没有那么兴奋,也因此而容易叫人一拖再拖,或者注意力轻易地就被其他更新的项目吸引去了,而让老项目就此无限期搁置下去。

学术会议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置deadline的机会——既然你的论文被接收了,你也同意要去参加了,就要奔着开会日期这个时间点努力去把自己的论文写出来。

因为有了这么个deadline, 学者最开始投申请的时候就会大概计划一下,我这篇论文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到会议开始的时候能不能形成完成稿交上去。

比较理想的利用会议deadline的情况是,在提交申请的时候你数据已经到手,或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计划,然后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你就可以以会议时间为deadline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写成论文,这样通常能非常有效地促进研究变成出版发文, 防止一个project走到了最后一步却被漫长地搁置起来。

我之前的博士导师就经常利用学术会议来高效率地写出和发表论文,因为开会的时候已经写出了第一稿, 在会议上听取一下大家意见,回来再做一轮修改基本就可以投给期刊under review(审稿)了。这种自己给自己设置deadline的方法看来还蛮有效。


02

了解领域内最新学术观点及研究方向

做科研的一大魅力就是“终生学习”,你是个努力发掘真相分享给世人的人,你也是个永远向别人学习、向未知探索的人。 做科研的人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需要知道别的学者在研究什么,了解别人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最新方法有哪些,领域内最新争论或关注的重点有哪些。

现这个目的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订阅领域内最重要的期刊或者订阅这些期刊最新的目录(content email), 比如在Google Scholar或者Research Gate里关注某一主题或某些学者而可以收到相关的最新信息等。

学术会议是一种特别高效的获取新信息的方式,几天的会议通常会涵盖上百个论坛, 每个论坛又经主办方提前为你选出了4-5篇最新的、围绕某一主题的论文,在十几分钟之内你就能听到一篇论文的来龙去脉还能膜拜作者本人,这样就省去了你看paper的很多时间,还会激发你很多的想法和快速扩展脑中的literature,简直是个极为节省生命的学术成长之道。


03

大神human化,literature亲切化

这一点对于年轻学者来说大概尤其适用。话说我自己从小到大受的教育经常让我觉得教材、论文和圣人一样是离我们很远的,更适合隔空膜拜,比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柏拉图,你可以看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传说,顶多高级一点的话可以去找他们发表的原著来看,然而他们对我而言仍是神一样的存在。

再比如读本科的时候被告知管理之父泰勒、科层制掌门人韦伯、决策管理大师西蒙,都是“权威”、“大师”、“经典”,这些教科书里面收集的作者虽然不是三头六臂,但也难以想象是个活生生的人。

我记得第一次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我的一个学长在一个晚宴上悄悄滴为我指着屋子里的一个人说,这个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那个某某文章你记得吗?那个戴眼镜的就是作者。

 还有那个被引用了好几千次的我们某个课上读的文章,那个端着酒杯的就是作者...... 我在那一刻忽然惊异地意识到我读的这些文章原来都是看上去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写的!!(呆住三秒钟......)这件事看似没什么了不起,却是个微妙的瞬间,我从此之后看学术文章都觉得是活的,仿佛可以想象作者的面孔和他们写文章时候的样子,感觉枯燥的文章变得亲切了很多

此外参加学术会议还让我们有机会去听这些牛人做presentation,看着他讲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文章,看他怎样开玩笑,谈研究当中的一些细节和小故事,并有机会听大神和大神之间切磋武艺,你也可以直接向作者发问

这个过程让你知道原来做学术没那么冷冰冰,大师们也没那么遥不可及,很多大学者人还很nice, 甚至很多人非常愿意帮助年轻学者。 你跟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开了几天会,仿佛你也可以成了这个community的一员。我觉得这个过程对年轻学者带来的影响,可能甚至比听取知识本身的作用更深远。


04

Networking(以及找工作)

如果你有意在博士毕业后留美做faculty, 参加会议是难得的networking和找工作的机会。 管理学尤其是商科经常在会议上进行招聘,很多会议专设招聘场,hiring committee(招聘委员会)的人会专门到会议上来见一见投这个工作的人,或者直接做一轮面试筛选。

哪怕是没有这种专门招聘内容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几天里你也有很多机会在各种场合(比如早餐、中餐、晚宴、会议现场,甚至会议酒店的电梯里)遇见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很多时候关于一些学校的招聘信息就是在跟他们闲谈中获知的,还有的时候某个学校并没有在当时招聘,可是你认识了系里的某个老师,在一两年后他们招聘的时候你可能刚好毕业可以应聘那里 。

我记得在一个讲学术职业的workshop上听到这么一句话,你在学术会议上的各种场合都一定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及穿着,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秒碰见的那个人会不会就是你未来的雇主或老板。 

职业生涯漫长,impossible is nothing,即便你现在已经找到工作也说不定几年之后想换工作,你永远不知道之前在会议上碰见的哪个人可能会在哪个学校的招聘委员会上等着你。

此外,学术会议上有很多机会能让你接触到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学者,很多人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我自己经验不长,但目前有两个正在做的项目都是完全始于会议上跟其他老师的相识和聊天。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参加了会议,大概这两个项目就都不会存在了吧。


05

听取同行对你论文的feedback

我刚开始跟着导师去参会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那么重视会议上学者反馈的意见,让我们记下来之后回来逐条review和修改文章。我虽然明白与会者是很好的建议来源,但是不同的学者总是有不同的意见啊,难道不是把论文投出去之后reviewer的意见才是真正重要的反馈吗?这几年逐渐体会反思之后终于好像明白了一点。

大家知道在国际上发表学术文章一般都是需要peer review的,你投出去的文章,被期刊的主编发派给三个你不知道的同领域学者进行review,主编最后根据这三个学者的意见决定是否接受你的文章在该期刊发表。

因为是同业审阅,所以你所研究领域的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就十分重要——比如,如果你的领域里的学者们10个人里有8个都觉得你的研究设计有问题,那么最后review你投稿的学者也很可能有同样的想法而reject你的论文。

甚至更极端的情况是,你有没有想过,去你的分会场听你presentation的人有可能恰好是之后review你文章的peer reviewer或者是某个期刊的编辑? (此事真实地发生在了我的一个同学身上 )毕竟不少研究领域还是比较小的,研究某一个问题的学者可能就那么些,说不准你之前一起讨论过文章的某个人就是编辑所找的reviewer。 

所以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大目的是把自己好多个月甚至好几年一直在折腾的东西拿出来示人,听听领域内其他人的意见,想想自己在哪方面还可能做修改,从而为下一步的投稿做准备

在会议上听取其他学者对自己论文的评价和提问非常重要,哪怕有的只是clarification question(搞清问题), 也有可能帮你意识到有些问题自己在文章里可以多一些笔墨、阐述得更清楚一些,而可能就是这些改动让你的文章被某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接受。


06

Share your research findings.

尽一个学者的一份社会责任。

归根结底,一个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是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传播出去——我们做研究不是为了做出来之后藏着掖着或者贡起来,我们是希望发表出来启发同行,改进现状。

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研究结果呢?发表到某一个期刊当然是一个办法,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在学术会议上做分享则是另外一个,能让很多人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结果,他们也许从此再做的研究就可以是基于你的研究之上了,你不知道哪个学者也许会因为听了你的presentation而少走弯路,或少走重复的路。


07

Take a semi (or faked) - vacation.

学术工作不易,研究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内容非常枯燥,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一连写好几个月文章,或者读好无数篇文献,一个学期唰的一下就过去了,生活缺少变化。Conference呢,能让研究者的生活多一些变化和乐趣,有时候被researcher们当做一个准休假的机会,至少你可以在开会的几天之内心安理得地坐飞机,顺带参观一个城市,还不用很内疚。


特别推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